今天是:
专家解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专家解读 >> 正文
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20-07-01    作者:     来源:     点击:


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校企深度融合,与地区或行业经济发展结合度高,在专业群发展中骨干作用明显,社会认可度高,学生就业好,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强,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果丰富的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特制定本指南

一、申报条件

1.至少有二届毕业生(含当年);

2.专业建设基础好,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高,连续三年招生报到率不低于80%,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0%;

3.承担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之一且成效明显(仅包括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骨干专业建设、开放实训基地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已进入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内专业,不再参加此项目申报。

二、建设要求

(一)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准确把握专业定位。

在综合分析学校办学定位、实力和服务面向的基础上,厘清专业定位,形成明确的专业建设目标,有效提升专业建设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契合度。结合行业企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塑造和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专业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打造优质课堂。

(三)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夯实群中骨干作用。

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度。发挥特色骨干专业在专业群中的核心骨干作用,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系统梳理和优化专业群架构,促进专业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师资、实验、实训、实践场所和技术设备的综合利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变化下人才需求波动的适用性。

(四)高水平推进内涵建设,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建立有关工作机制,推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2.加强高水平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加强X证书培训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和活页式教材等课程资源开发,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3.加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专业教师团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建立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合作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工作机制,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4.加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专业实训资源与科技创新有效对接的渠道和形式,加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建设。注重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打造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环境和职场氛围,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加强实训教学中的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完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和深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维护的有关机制,切实提升专业教师熟练掌握实训基地核心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围绕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推进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实习产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实现消耗性实习向生产性实习转变,提升实训设备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注重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专业服务发展能力水平。

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参与解决企业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工艺,促进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等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推动教育精准扶贫,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

(六)完善标准制度建设,健全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应用和实施,健全专业课程标准、骨干教师培养标准等特色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与专业建设相关的标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专业认证、第三方评估、专业诊断与改进等工作机制,形成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质量文化。规范校企合作办学行为,健全专业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方式。面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灵活学制、多元教学模式及创新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七)推动对外合作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办学。

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切实推动专业对外合作交流,推动招生留学生、境外学生交流与研修、教师境外访学与培训等。积极探索““丝路学院”“一带一路”联盟等国际化合作交流项目建设,推动与企业共同开展国际化设备、国际化专业标准和课程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共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世界胸怀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提交材料及评审方式

(一)提交材料

1.申报书、汇总表;

2.省级特色骨干专业方案;

3.建设任务书;

4.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分析报告;

5.支撑材料(不超过200MB)。

电子材料上传至贵州省职业教育项目管理平台,网址为http://guizhou.icve.com.cn/project/projectportal/home.html

(二)评审方式

1.材料初审。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初审,评出60%左右进入现场评选阶段。

2.现场评选。现场评选由现场陈述、答辩两个环节组成。重点听取各学校教学校长、系主任或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有关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建设汇报。教学校长说学校办学目标、特色骨干专业建设顶层设计(5分钟),专业带头人说省级特色骨干专业(8分钟),指定1名骨干教师说1门核心课程(8分钟),抽取1名教师说1门课程(8分钟);团队成员回答提问(3分钟)。校际互评由参评院校现场实名打分。

3.评分。材料初评、现场专家评审、校际互评(参评院校现场实名打分)三个部分,分值各占40%、50%、10%。

评选出来的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周期定为二年(从下文立项之日起)。建设期满后,省教育厅将按照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由省教育厅统一公布验收结果。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