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为建设一批内容设计精、教学质量高、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特制定本指南。
一、申报条件
(一)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面向全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申报课程须已在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同一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
(三)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不再申报。
二、建设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能力提高;促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我省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确保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课程结构、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实现职业院校课程水平整体提高,并形成各专业的省级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内容
(一)课程设计
明确课程定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体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将课程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过程全面对接,力求具体化,有针对性,可观察和可测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构建新时代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课程知识体系科学,资源配置全面合理,教学设计精良,支撑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及标准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的知识、能力及素养。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契合岗位要求,并适当超前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反映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
(三)课程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遵循“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原则,企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团队人员稳定、任务分工合理。课程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专业功底。团队教师都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丰富的教学经验、过硬的专业技术,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计,推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情境设计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课程经过真实的运行实施,有学习平台支撑,课程诊断改进积极有效。
(五)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件、案例、习题、实习实训项目、学习指南、学习测评、教与学互动等教学相关资料完备。鼓励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产教融合特色教材,建设包括教学实例、素材在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六)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设备、设施利用率高,使用效果好。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功能明确、布点合理、优势互补,能够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工作实际、感知工作实境、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求。
四、申报材料及评审方式
(一)提交材料
1.申报书;
2.建设方案(原则上应包含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内容)。
3.支撑材料(不超过200MB)。
电子材料上传至贵州省职业教育项目管理平台,网址为http://guizhou.icve.com.cn/project/projectportal/home.html。
(二)评审方式
1.材料初审。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网络初审,择优进入现场评选阶段。
2.现场评选。现场评选由现场陈述、答辩两个环节组成。现场陈述重点听取课程负责人进行说课(8分钟),团队成员现场答辩(3分钟)。现场评审专家根据参评院校现场表现进行评分,参评院校同时进行校际互评现场实名打分。
3.评分。最后得分由材料初评、现场专家评审、校际互评三个部分构成,分值各占40%、50%、10%。
(三)建设周期
评选出来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周期定为一年。建设期满后,省教育厅将按照建设方案进行检查验收,验收通过由省教育厅统一公布验收结果。